【选送单位】
推荐单位:汕头市民政局
参赛单位:汕头市救助站
【团队名称及成员】
团队名称:大爱寻亲队
成员:李晓华、张小永、黄彦潮
【获奖情况】
省服务增效类三等奖、市服务增效类一等奖
【项目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市救助站牢记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关爱保障网,扎实开展救助工作。然而,在救助过程中有一些流浪人员因精神、智力、心理,甚至残疾(如聋哑)等原因,难以提供有效的身份信息,加上流浪多年容貌巨变,寻亲工作如大海捞针。长期滞留在汕头的流浪人员高峰期曾达420多人,滞留在市救助站的受助对象最久长达18年,离家走失最久长达38年。走失亲人是每个家庭的剜心之痛。为解决长期滞留流浪人员身份不明的难点和群众殷切寻亲的痛点,市救助站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强化科技赋能提质增效,以实现“让每一个流浪人员都回家”为目标,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之以恒、攻坚克难,探索出“寻亲六大法”“寻亲20招”,构建专业、持续、动态的智慧寻亲模式,有力破解寻亲难题,帮助无数流浪人员回家团圆。
【创新点】
1. 开拓寻亲新机制,创党建引领之新。党心连着民心,市救助站党支部紧紧围绕寻亲问题的堵点难点痛点,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结合救助工作职责和群众迫切的寻亲需求,将寻亲工作作为党支部“战略工程”来抓,通过政治引领、组织领导、创建活动,最大程度统一思想,最大力度统筹组织协调,最大限度整合寻亲资源,成立由支部书记、站长亲自挂帅的寻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寻亲规范,创新寻亲机制,拓宽寻亲网络,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破解寻亲难题、推动创新的具体举措,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增进民生福祉,以扎实有效的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以艰苦朴素的作风深植民心,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寻亲工作的一线。
2. 点亮寻亲科技路,创救助模式之新。科技赋能效率,市救助站坚持以科技手段为术,以人文关怀为道,在用好传统寻亲手段的同时,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拥抱互联网,大胆运用科技赋能,创新形成“寻亲六大法”“寻亲20招”,打造出传统+创新、内部+外部、线上+线下的专业、持续、动态的智慧寻亲模式,构建了五位一体寻亲网络,汇聚力量拼接“碎片化”的寻亲信息,“复原”了流浪人员完整的回家路线图,破解了大量历史积存身份不明、多年寻亲无果滞留流浪人员的寻亲难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寻亲新经验。
3. 架设寻亲暖心桥,创服务维度之新。用心升温服务,聚焦受助对象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倾尽全力拓展服务维度,解决更多群众的寻亲需求和回乡后的安置难题,让救助服务持续升温。主动拓宽服务广度,在做好站内长期滞留流浪人员及定点医院历史滞留流浪精神病人寻亲工作的同时,推动寻亲工作“走出去”,将寻亲服务覆盖面扩大至全市各区县救助管理机构及广大寻亲寻失群众,并为省内兄弟救助管理机构提供咨询和协助,让寻亲党建项目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倾力强化服务深度,持续关注和跟进寻亲成功返乡流浪人员,发掘资源给予精准帮扶和关爱,消除回归痛点,联动多方稳固安置工作,使流浪人员回归后不再流浪。
【主要做法】
1. 坚持党建引领,坚定信心决心,坚实有力直面救助难点。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树立“群众所盼即我所急”的服务导向,不断推动寻亲工作创新开展。二是强化组织领导。积极开展党建和业务双优同创,形成以党支部谋划部署、党员干部带头推动、寻亲骨干分工落实三级合力的寻亲组织架构,制定《寻亲小组工作制度》《关于进一步落实受助人员寻亲工作责任制的规定》,建帐定责,专班推进,将寻亲过程规范化、程序化,为破解寻亲堵点难点夯实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三是深化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强作风、勇担当、优服务、做表率”专项行动,深耕“创新服务 让爱回家”智慧寻亲项目,建立无偿救助党员先锋岗,不断强化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有效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引领寻亲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
2.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专业能力,创新智慧破解寻亲堵点。一是巧用“寻亲六大法”,破解寻亲工作堵点难点。将寻亲服务融入日常,强化智慧推导,逐步形成“寻亲六大法”,即线索排查试错法、识字辩音寻亲法、日常观察记录法、头脑风暴分析法、大数据整合分析法、人文关怀协助法,建立滞留流浪人员寻亲资料一人一档一方案,定期开展询问并录制视频,对滞留流浪人员的行为举止、口音方言、特殊习惯等碎片化信息整理成观察日志,全力捕获寻亲线索;寻亲骨干、专业社工定期对寻亲线索、日志资料等进行反复排查、抽丝剥茧,对每一种存在可能的寻亲思路进行验证和核查,开展头脑风暴,开拓寻亲思路,努力打通寻亲工作的堵点难点。二是创新“寻亲20招”,提升身份甄别准度速度。整合当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寻亲方法,创新形成“寻亲20招”,搭建受助人员身份信息核对联动模型,运用全国救助信息系统查询法、公安人口数据和户籍核实法等大数据筛选手段,快速甄别人员身份;对于无法提供信息的受助人员,则采取DNA比对、指纹比对、人脸识别等技术,提高身份核查速度和准确度;对多年寻亲未果的长期滞留人员,创新引入祖籍分析法,锁定其祖居地或原籍归属区域,将寻亲范围缩小至镇、村一级,实现从“大海捞针”到“有的放矢”。三是构建五位一体寻亲网络,实现寻亲资源高效汇聚。建立起“救助机构、职能部门、专业平台、社会组织、热心群众”五位一体寻亲网络,充分发挥全国1557家救助管理机构的联动优势,主动加强与公安、城管、卫健、残联等部门的协同救助,在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借助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投放寻亲信息,与20多家寻亲工作室、救援队合作,融入全国各地寻亲微信群,扩大寻亲范围,有效形成覆盖全面、协调到位、链接及时的多方位寻亲网络,实现寻亲资源的高效汇聚。
3. 延伸救助深度,整合多方资源,精准帮扶消除回归痛点。一是建立回归稳固机制。对寻亲成功返乡的流浪人员,主动加强与当地救助管理机构、基层相关部门的沟通联动,协调解决返乡流浪人员恢复户籍、办理身份证、评残、纳入社会保障等手续,并结合返乡流浪人员家庭实际困难,积极链接社会组织及时介入开展帮扶,提供精准有效的救助资源。二是建立跟踪回访制度。通过电话探访、视频探访、实地探访等形式对返乡受助人员进行长期的跟踪和关注,及时掌握和协助解决流浪人员回归后的困难,以延续性的服务保障流浪人员顺利回归家庭、融入社会。三是建立易流浪人员信息库。对反复流浪人员信息进行登记、建档、跟踪,实时更新信息库,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同救助,深入分析原因,调整救助策略,提高救助效果,降低反复流浪发生概率。
【取得的成效】
1. 寻亲成效突出。历史积存多年的滞留流浪人员寻亲难题得到有力破解,2018年以来累计成功寻亲543人,其中滞留10年以上的50多名,全市长期滞留流浪人员断崖式下降,达到历史新低。街面流浪人员大幅减少,新增身份不明流浪人员寻亲提速明显,从寻亲时间最长18年到最快3小时寻亲成功,有效实现了省民政厅“低滞留率,高周转率”的目标要求。
2. 社会效应良好。市救助站的寻亲做法和寻亲成功数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近年来获群众锦旗35面,表扬信7封。寻亲工作人员锲而不舍废寝忘食倾力寻亲、家属几十年不曾放弃、失散多年亲人的重逢场面等,先后被中国社会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南方+、汕头日报、汕头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50余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道德观察》栏目专门为汕头市救助站寻亲工作拍摄了三集纪录片,湖南电视台《寻情记》栏目也为汕头市救助站一寻亲案例摄制了40分钟节目,既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怀,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凝聚了新时代社会正能量,传递出新时代社会好声音。
3. 经验广泛推广。市救助站的寻亲数量、寻亲速度和精准度多次受到广东省民政厅的表扬和同行的认可,智慧寻亲模式入选“广东省社会救助领域典型案例汇编”,被推广到全省救助机构学习,省内外不少兄弟救助管理机构多次前来学习借鉴寻亲经验。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直党建网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