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党建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市直党建动态
【凝心聚力 以高促高】濠江区:党建领航“侨房管家”小切口激活聚侨兴乡大动能
2025-10-31 14:50     来源:濠江区委统战部

濠江区作为潮汕著名侨乡,十万侨胞的“根魂梦”在这里生根发芽。面对侨房“长期闲置、年久失修、资源沉睡”的深层困境,濠江区委统战部以“小切口”破大难题,创新实施“侨房管家”惠侨服务,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侨房保护活化、凝聚侨心侨力的新路径,为书写新时代“侨”的文章提供了鲜活样本。

党建领航:试点先行探新路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建由濠江区委统战部牵头、多部门协同的“侨房管家”工作专班,以政府引导、侨胞参与的模式,构建“党建+侨建”、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深入摸底调研。走访东湖、葛洲、凤岗等侨房集中的社区,广泛听取海外乡亲对侨房管理的意见建议,确立以“代管”“托管”为主要模式的侨房管护机制,依法依规推进侨房的安全维护、修缮保育与活化利用。

三是试点先行突破。选取“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东湖社区作为首批试点,指导社区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全面开展闲置侨房普查登记,建立“一房一档”基础数据库,完善侨房管理规程,实现“一房一策、一厝一管”。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出看护型、管养型、公益型、运营型等“四型”管家服务模式,满足侨胞多元化需求。

典型塑造:活化资源显活力

一是打造侨文化窗口。以“德庐”等代表性侨房为载体,引入专业团队实施精细化修缮与功能提升,将“德庐”打造为融合党建宣传、村史陈列、侨情展示于一体的汕头市首个村级侨博馆,成为侨乡文化新地标。将卓厝巷17号侨房改造转型为华侨驿站、侨胞之家,成为联络侨胞、凝聚乡情的重要纽带。

二是修复传统民居。针对顺琴故居等具有“四点金”典型风格的侨房,注重修旧如旧,保护建筑外观与内部彩绘、壁画等装饰元素,同步加装安防设施,让百年老宅重焕风采,赢得海外侨胞的高度认可,切实守护好侨胞的精神家园。

三是引入市场机制。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侨房活化,如成功引入揭阳“文化落脚”主理人,将东湖社区旧粮仓改造为“米仓”文创空间,使其转型为集咖啡茶饮、艺术展览、文化沙龙于一体的潮流聚集地。同时,鼓励本地村民和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了一批特色小店,其中村民林旭东创办的咖啡工作室便是典型代表,为古侨村注入了蓬勃的市井烟火气。

经验推广:全域拓展提质效

一是强化模式推广。系统总结“侨房管家”试点经验,细化“四型”服务标准,加强侨房外立面和风貌管控,推行“一处一匾”标识挂牌制度,增设侨房历史简介。制定《濠江区“侨房管家”示范点创建工作方案》,在全区有条件的社区推广复制该模式。

二是点靓侨村新貌。打造东湖卓厝巷侨文化游览线路等,发动社会力量出资38万元开展三角梅点缀重点美化行动,以花为媒、以景传情,全面提升侨村整体风貌,营造“花开侨村、景入人心”的宜居宜游环境。

三是联动促进发展。联动澳头、葛洲、东湖共建“最美侨乡示范带”,创新推出东湖侨房VR云端平台,实现侨胞“云游故里”。引入职业经理人、高校创客、青年突击队等多支队伍进驻社区,助力发展夜市经济与研学旅游;建成澳头海员俱乐部、海员文化广场,提升葛洲潮光广场、商业街等文化地标,进一步延续侨乡文脉、彰显地域特色,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成效显著:侨心回归助发展

一是示范效应彰显。截止目前,全区共有37家闲置侨房纳入管理,带动132栋农房风貌提升。“侨房管家”相关经验获《中国侨联工作》杂志专题刊发,并纳入2025年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全市推广,形成“试点探索—经验总结—全域推广”的良性发展路径。

二是品牌价值提升。“最美侨乡示范带”旧貌换新颜,活力焕发。东湖社区先后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广东美丽侨村”、省“百千万工程”优秀集体等荣誉,侨乡整体形象与影响力显著增强。

三是聚侨兴乡见效。“侨房管家”以贴心服务增强侨胞归属感,暖心服务收获侨心回归,有效激发侨界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据统计,2024年侨胞捐赠用于濠江区“百千万工程”建设的款物价值超2000万元,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分享到: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直党建网门户网站”,是否继续?